作者:上官萱





参课缘起

在正念减压师资培训结束之后,每年我都会继续上一些和当代正念或者正念溯源相关的课程,一是作为自己持续正念修习的一个助力,另外也是想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2025年春,我踏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为癌症病人服务的癌症正念认知课程。



为癌症病人服务的理念,是受孙玉静老师影响而来。从2015年开始,玉静老师已经坚持十年,为癌症病人提供线上线下的正念课程的支持,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某次参加她的课程介绍会时,有一位癌症患者,特别诚恳而不解地说,很多癌症患者花大价钱去疗愈身体或者心灵,效果还很不好说。而这么好的课程,收取大众普遍能接受的收费,为什么知道的人很少?她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上这个课获益,这个分享当时让我也唏嘘不已。



最近有机会邀请玉静老师来到慧舍,和大湾区的正念老师们线下相聚,她提到她最初和正念结缘,还真是因为家人生病的缘故,玉静老师是医学博士,方向是做医学临床科研的,她发现,通过各种医学手段来提供癌症病患的存活率,是成本很高、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正念练习,却能够普遍地提升病人的免疫力,她觉得太神奇了,也因此有动力在正念领域不断地探索,在2016年还翻译了《正念癌症康复》这本书。



玉静老师翻译的《正念癌症康复》



我也因为身边人和自己过往的经历,知道这样的群体面临着最直接的人生压力,有着特殊的身心状态,也因此是特别需要支持的一个群体。知道玉静老师在做的事情时,我正在经历着正念师资的培训,从那之后,我心中也隐隐约约种下了一个心愿。



玉静老师给癌症病人上的课程是正念减压课程,其实我已经是合格师资,也已经积累了一些开课经验。在2021年师资培训结束后和师资老师方玮联老师一对一的沟通中,我提到今后对此方向会有兴趣,方老师当时善意地提醒我,这个人群比较特殊,挑战性比较大,不适合作为师资开始阶段的课程对象,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开始更为妥当。几年过去了,当我发现牛津静观基金会有专门的癌症正念认知课程,被触动的感觉又出现了。中科博爱今年开始正式在国内引入双语版的课程,水到渠成,我最终决定参加本次培训。



课程背景

癌症正念认知疗法课程的开发者是Trish Bartely, Trish老师是一位资深正念老师,也是班戈大学正念硕士课程的高级讲师。更引人注目的是,她本人曾是一名乳腺癌患者,还经历过癌症的复发。



在她第一次生病时,她还没有正念修习的经历,但有过冥想的经历,而在癌症复发之后,她已经有了正念修习的经验。通过对比,她发现正念的修习相比一般的冥想给自己带来更强而有力的支持。正因为她有着和癌症相处的一手讯息和经验,这些经历成为一种特别的馈赠,融入了她开发的癌症正念认知课程中。



Trish 老师

Christina 老师



Trish老师从2000年开始进行授课,并培训相关师资。这次课程除了Trish老师之外,还有另外一位经验丰富的搭档老师Christina Shennan, 她是MBCT的教师、培训师和督导师。这两位老师的到来,已然为这个课程提供了最强背书。同时,这次课程的现场翻译——周玥老师和陈皎羽老师,课程资料文字翻译胡慧芳老师,都是在正念领域大家熟悉且信任的老师,也是这次课程非常出彩的部分。



课程招募的对象是已经完成正念师资培训的老师们,这次有幸和另外28位伙伴成为同学,除了来自大陆之外,还有不少来自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




Trish老师所著的两本关于癌症正念认知疗法的书,

以及进行师资培训的指导书




课程历程

课程分两个阶段,相隔两周,各三天进行。因为老师们都在英国,所以我们的课程从下午3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结束,中间会有短暂的休息和晚餐时间。课程内容满满当当,节奏很快,但因为是正念课程,总在练习中,一直保持着觉知,所以这个快节奏总体而言是一种充实但又稳定的感受。




课程精彩之处

每位参与者的经验、特质不一样,所以也会从不同的切入点感知课程。以下是从我有限的视角出发,留意到的课程的精彩之处:



01

三圈理论

针对特定的癌症患者人群,课程建立了鲜明的理论和实践体系,Trish老师提出的三圈理论特别显性地把这个群体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出现的不良应对,针对性的修习方法,以及当修习熟练后可达至的状态,整合为痛苦圈、修习圈、同在圈三个圈的演化,总体来说是一个身心从紧绷到软化、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课程里面有一场发人深省的小组讨论,主题是这个人群具备着什么样的特点。这个主题其实是蛮沉重的,有些伙伴在分享中提及了这个话题给自己内在带来的冲击。衰老、疾病、死亡,这些平时不自觉可能回避的主题,一下子鲜明地摆在了眼前。



在一轮爆米花似的发散型分享之后,有一位伙伴惊呼,我们刚才所有谈及的癌症人群的特点,都可以回到课程一开始时,老师所介绍的痛苦圈的内容,顿时,原来图文呈现的痛苦圈内容——内在创伤、对困难的回避、对痛苦经历的反刍、忧伤,经过一番反思、讨论后,现在落回到了它应该在的体验层面,带给我们了直接的触动,甚至是冲击。





在这个基础之上,癌症正念认知八周课程的所有内容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些痛苦圈的特点展开,这就来到了修习圈的内容,概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意图的提醒、不断回到当下、转向困难、友善等方式来应对所有这些痛苦的一部分或者它们的组合。




02

对于目标人群有针对性的修习

第一阶段三天培训结束后,大家分享这个阶段的收获,我用了“更短的练习、更多的选择”来总结。这些特点也是对应着上面修习圈的内容——意图提醒、回到当下,转向困难,友善



1. 强有力的短练习

短练习是所有参训老师对这个课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培训过程中从头到尾,都在不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在其他课程中不那么凸显或者没有的短练习,包括暂停、脚落地,回到呼吸、站如山、呼吸空间(以及它的各种变化)、身体晴雨表等等。这些练习可以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去练习,可以相互组合,老师也特别鼓励我们可以睁开眼睛去练(为的是可以随时随地需要时就可以用上)。



课程当中,老师不断邀请我们用上这些短练习,相互带领,每次休息时段也都会提醒我们记得去用上这些短练习。随着对这些练习的熟悉,参与培训的学员们(也是未来的老师们)都切身感受到了短练习能给自己带来的随时随地的支持。当我们自己能够感受到这些练习的力量时,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带给未来的学员。





课程历程中还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每次休息前,老师们都会提醒我们做某个或者某几个短练习。而当我们从休息时段回到课程时,老师都会问我们是否进行了短练习?对于能够记得去练习的伙伴,老师还会继续问,我们是怎样记得去练习的?这时大家就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有些人是因为老师提醒之后,练习的意愿被强化后记在心中,还有些人是在身心状态变化,需要合适回应的时候,对于我来说,是在特定的时刻让自己能记得练习(例如当拿起手机想刷的那一刻)。这个反思本身就是一个宝贵的练习,支持自己持续练习、保持觉知,同时还有机会对自己的惯有模式进行探索。



所有短练习的指向,都在建立新的习惯,在短时间内能够让自己回到当下,安定身心,无论自己原来是处于创伤反应、逃避、思维反刍或者忧伤当中,短练习都可以有力地中断无意识的自动导航。



这次培训课程节奏非常鲜明,老师讲授、小组分享、小组带练、大组分享都是一环紧扣一环,很多时候邀请我们的分享就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这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短练习的演绎,是不断邀请大家可以有力量地回到当下,跳出痛苦圈的实际演练。




2. 友善的临在支持转向困难,友善的态度通过更多的选择展现


转向困难是正念课程中非常核心的部分,对于没有训练过的心,面对困难/痛苦时,常见的自然反应就是去战斗(常以各种要解决问题的努力呈现)、或者逃避(包括创造一些让自己舒适的暂时的环境)或者处在一种卡住、不知所措的状态。



正念课程则通过循序渐进的修习,鼓励修习者不断培养对当下身心状态的觉知,在具备一定的身心稳定性之后,逐渐贴近困难,去更全面地看清楚困难,从心惯常的演绎/添油加醋中往后撤一些,去看到事物更真实、更全面的样貌。因为有了前期培育的清晰的觉知、身心的稳定能力,在这个时候,修习者就有可能从战斗、逃跑、僵住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看到对事情回应的更多的可能性,而因为困难本身就容易激发惯性反应,友善的临在在这个时候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念减压、正念认知课程都有着自己的方式支持修习者转向困难,有各自侧重的部分。在癌症正念认知课程的设计中,我留意到了通过提供给修习者更多的选择来邀请友善的临在。举个例子,在对身体的觉察中,老师会引导,可以去留意身体比较愉悦的感受上,注意力可以选择在此停留。对于身体可能有着很多不愉悦感受的人群来说,这种友善的邀请就有可能将他们从惯常的不舒适中松动一些。



更多的选择还体现在其他很多地方。有时候在学员分享某种感觉好的体验时,老师还会特别问其他人,有没有人有相反/不一样的体验?这样的关切让所有参与者都感受到,所有的体验在这里都是正常的,都是被欢迎,也是被重视的,这样友善就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了。




老师的具身体现

正念课程是否能够教得好,老师自己的修习是很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个课程中两位老师一直以自己的风格展开教学,Trish老师给人一种很酷、反应很快的感觉,而Christina老师是一直很温柔又稳稳地承托着大家。但无论她们的个性如何,她们都用不同的方式,自始至终展示着智慧和友善的融合,具身体现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无言但又深沉的影响。



后续展望

在一次小组分享中,我有好奇地问一位医生,他观察到的恢复好的癌症患者是否有一定的特质,沉思片刻之后,医生说他对此也不确定。另外的伙伴则分享他们身边的实际案例:有些人心比较大,想得开,有些人则通过信仰来支持自己…… 对于有什么样的人群会走进癌症正念认知疗法的课堂,我们暂时只能抱着一颗敞开的心,但相信这个课堂会给这个人群带来更多的选择,更多的选择也意味着更多的自由。



如何能够把课程带给需要的人士,也是师资课程中一场小组讨论的主题。这个小组讨论,我和一位香港的伙伴分在一组,我也请教了在香港癌症患者可能得到的支持,得知有不少的公益机构参与其中。在后面的大组分享中,大家分享了很多设想,但可以确定的是,并没有既定的、一定会成功的路径,但是大家都带着一份愿意散发温暖的初心踏入了这个疆域。





落在我自己身上,我就从这篇文字分享开始,希望它成为一个引子。和慧舍之前所做的事情一样,先耕耘,哪怕就是松了一下土,但也向一切的可能性敞开,希望有人能够从中获益。



最后,给大家分享课程里面带给我们的一首里尔克的诗歌,蕴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希望看到这篇分享的伙伴,都在生命的流淌中自由开放、尽心欢唱。




愿我的生命像河水流淌

不需奋力向前,也不停滞阻挡

而是像孩子一样自由开放

无论是漩涡或是急流

还是潮水起落

都尽心欢唱

越来越宽敞的河床

一路流向开阔的海上


——里尔克(感谢胡慧芳老师翻译)


微信号 : info_Huishe

邮   箱:info@huishemindfulness.cn

癌症正念认知疗法 师资受训回顾